卡尔马龙,中超直播在线观看,世乒赛今日赛程

直播软件_德乙最新战况_足球网址_足总杯在线直播 - 中国竞彩网官方app下载

黨群建設
工程案例
黨群動態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黨群建設 -> 黨群動態
實干才能夢想成真
發布時間:2015-6-4  瀏覽次數:1834 次  來源:西安涇渭開發建設有限公司

實干才能夢想成真

——習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間倡導踐行“馬上就辦”紀實

《秘書工作》采訪組

“部隊的事情要特事特辦,馬上就辦。”

——時任南京軍區某師政治部主任的顏黎明至今仍然記得習近平那句擲地有聲的話。

1990年5月17日,原先駐扎連江縣的南京軍區某師師部奉命遷入福州市郊五鳳山腳下的軍營。當天晚上,剛剛上任九天的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連夜冒雨走進了部隊臨時搭建的野戰帳篷。

“你們剛搬到這里,困難肯定不少。有多少難處,竹筒倒豆子,全都倒出來。然后我們再逐個幫你們撿起來,一粒不會少。”習近平微笑著說。

初到此地,部隊面臨著許多現實困難。部隊領導連提了三個請求:能不能修一條戰備路,能不能解決三百多名隨軍家屬落戶和一百多名隨軍子女入學的問題?

面對這三個在當時并不那么容易解決的問題,習近平沒有絲毫猶豫,當即表態“要特事特辦,馬上就辦”。那份擔當和氣魄給部隊的指戰員們吃下了定心丸。

不久以后,一條2.5公里的戰備公路通車,從規劃到竣工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全師符合條件的隨軍家屬,全部落戶福州;跟隨父母輾轉多地的孩子們進入了福州的小學、中學讀書。在此之前,這支入閩15年的部隊,子弟里沒有出過一個大學生。而此后25年,不少孩子如愿以償考入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

從五鳳山下的軍營里開始,“馬上就辦”這四個字逐漸進入福州人的視野。這位年輕的市委書記,以一種雷厲風行的實干精神拉開了主政榕城六年的序幕。

也就是從那時起,“馬上就辦”以其時不我待的緊迫感、狠抓落實的責任感、勤政為民的使命感,不僅在八閩大地悄然成風,更以其深刻的理論價值和現實的指導意義,穿越時空,歷久彌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張宏偉的藍圖正在神州大地徐徐展開。治黨治國治軍,內政外交國防,我們應以怎樣一種精神狀態面對艱巨的任務,迎接歷史的考驗?重溫往事,讓我們從歷史中汲取力量。

雷厲風行 緊抓快辦

“馬上就辦”,是提倡一種精神,對工作聞風而動,雷厲風行,有緊迫感、責任感,有工作熱情、工作效率。

1990年春天,時任福州市委組織部部長王文貴從寧德接來了一位新書記——習近平。

“他來的第二天就下去調研了。”隨后的幾天時間里,王文貴陪同這位新任市委書記馬不停蹄趕往永泰、閩清、閩侯三縣調研。

“那種高效的工作節奏讓人印象深刻,當時我就感到,福州要有大變化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王文貴感慨地說。

在接任福州市委書記之前,習近平在寧德地區已經擔任了近兩年的地委書記。從推行“四下基層”作風,到強調“弱鳥先飛”意識,提倡“滴水穿石”精神,習近平以高效務實的工作作風推動寧德在擺脫貧困的征程中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離開閩東山區,主政省會城市,擺在習近平面前的是一系列新的問題和挑戰。

“習近平同志來福州工作時,剛好在小平同志南方談話前夕,那時體制機制還存在許多僵化的地方。比如要蓋一座樓,從批地到拆遷,最多要蓋近兩百個公章,幾乎每個環節都要收費。”時任福州市市長、與習近平搭過多年班子的金能籌這樣回憶。

作為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上世紀90年代初的福州,綜合實力、競爭力與同類城市相比差距不小:沒有高速公路、沒有大型港口,即便是全省也僅有兩條鐵路溝通內外……

不僅如此,在福州的一些干部中,精神不振、作風懶散的問題也比較突出。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老同志回憶,當時一些機關工作人員辦事,首先想到的是怎么跟自己的利益掛鉤,掛上了就快點辦,掛不上就拖著不辦,“吃、拿、卡、要”,官僚主義的現象多有存在。

如何迅速改變干部的作風,找到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習近平在思考。

“我們要辦的事很多,要為改革開放提供一個良好的軟環境,這就需要提倡一種滿負荷的精神,反對拖拉扯皮和人浮于事,提高辦事效率,做到今日事今日畢。”

1991年1月14日,《福州晚報》上刊登了一則消息——《我們也需要一本“市民辦事指南”》,反映了群眾對提高機關服務水平的呼聲。對于這篇并不顯眼的文章,習近平卻給予了充分的重視,當即指示市委政研室立即著手準備編寫,并第一時間在報紙上發布消息向群眾反饋,前后只用了50個小時。

通過這樣一件小事,人們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信號。

1991年2月20日,在福州市委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第一次向全市干部明確提出,“要大力提倡‘馬上就辦’的工作精神,講求工作時效,提高辦事效率,使少講空話、狠抓落實在全市進一步形成風氣、形成習慣、形成規矩。”

市委工作會議后三天,在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召開的現場辦公會上,習近平提出,“要抓住那些急需解決而又有能力解決的事進行研究,并且本著‘馬上就辦’的精神,組織實施。”

1991年2月28日,一份反映福州動物園現實困難的建議報告再次擺在了習近平的案頭。

半年前,習近平曾對該園存在的經費缺乏,辦公樓、動物圈舍亟待修繕,飼養人員待遇較低等問題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予以研究解決。

“這件事距市領導批示竟已過了半年,而依然故我,毫無改變。連一個回音也沒有。這與‘馬上就辦’的精神相去何遠,也不知這樣的拖延該由誰來負責。俱往矣,從今天開始一周內辦結……”

習近平這段措辭嚴厲的批示給時任福州市委秘書長林文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說之前還有些人認為,‘馬上就辦’就是新書記提出的一句口號,那么從這件事起,干部們就都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狠抓落實,轉變作風了。”

正是在這個批示中,習近平進一步要求:“把從前石沉大海的批辦件清理一下,應鍥而不舍地要查辦結果。”

一面反復強調,一面狠抓落實。圍繞“馬上就辦”這四個字,一系列重效率、務實干的政策措施不斷推出:

——作出關于1991年繼續為城鄉人民興辦實事的決定,在全市明確提出20件百姓關心亟待解決的實事抓緊快辦;

——倡導、推行市領導到各縣區、各部門,針對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現場辦公、盡快解決;

——倡導、推行福州市、縣領導聯合接待群眾日活動,兩級領導一起聽取群眾訴求,化解社會矛盾。

……

從點滴做起,重落實;從效率抓起,拼速度。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馬上就辦”成為福州的一句流行語。講效率、抓落實,成為福州各級干部的行動指南。

“‘馬上就辦’的提出有著非常鮮明的時代特色。它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它是問題導向下產生的一種創造性的執政理念。”時任福州市委政研室副主任李閩榕說。

翻閱二十多年前福州市委的檔案資料,習近平在1991年11月25日《關于任職以來工作情況的匯報》中寫道:

“一年半來,我在工作中始終處于超負荷狀態,沒有節假日,沒有星期天,為做好工作,不敢有絲毫懈怠。”

“我深感福州作為中心城市、省會城市,工作任務十分繁重,必須加快運轉速度,特別是克服一些具體工作部門中存在的辦事效率低、工作不落實的狀況。今年初,我從省委‘抓落實、見成效’的口號中得到啟發,向全市提出了‘馬上就辦’、狠抓落實的要求,并身體力行。現在,廉政勤政、狠抓落實的精神,在全市已開始形成風氣。”

“馬上就辦”是針對拖拉扯皮、明日復明日,針對敷衍了事、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針對不負責任、官僚主義而提出的。

它的提出猶如一劑猛藥,令干部群眾的精神為之一振,給福州這座東南重鎮注入了巨大的發展動力。

在之后的五年時間里,“馬上就辦”的內容不斷豐富——

1991年底,習近平提出,“馬上就辦”的關鍵,就是要抓好督查工作,要“回頭看”。只有督促檢查,才能真抓實干,否則就是“稻草人”。

1992年,習近平提出,“‘馬上就辦’加上‘真抓實干’,我們就能切實轉變作風,把工作落到實處,開創新局面。”

1995年,習近平提出,“事情定了就辦、辦就辦好,絕不允許拖拖拉拉、半途而廢。”

“馬上就辦、真抓實干”,這八個大字不僅被寫在了市委禮堂的外墻上,更寫進了福州人的心里。

也就是在這五年時間里,福州以年均超過20%的經濟增長率快速前進,1990年、1993年、1994年、1995年,全市GDP相繼超過100億元、200億元、300億元、400億元,迅速躋身于全國大中城市前列,成為東南地區改革開放的一面旗幟。

二十多年過去了,再次提起“馬上就辦”,人們更加深切地領略到它背后蘊含的巨大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馬上就辦”體現的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具有的對于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強烈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始終具有的與時俱進、永立時代潮頭的緊迫感和時代感,始終具有的求真務實、高度認真的科學態度和鮮明實踐品格,事關端正黨風,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的長遠健康發展。

民有所呼 我有所為

人民需要的不是宣言和承諾,而是行動和實效。

“進萬家門、知萬家情、解萬家憂、辦萬家事”。

“四個萬家”是初到福州的習近平提出的工作抓手之一。這四句暖心、貼心的話,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回答了“‘馬上就辦’為了誰”的基本問題。

“每個領導干部都要懂得,黨和人民把為人民服務的重擔放在我們肩上,這是一種多大的信任和責任。要把這種信任和責任看得比泰山還重。”

“人民群眾是最實在的,他們不但要聽你說得如何,更要看你做得如何。不光要聽‘唱功’,而且要看‘做功’。”

從人民的利益出發“馬上就辦”,從人民的需要出發“馬上就辦”,習近平身體力行。

福州境內閩江中下游一帶,曾生活著許多連家船民。他們世代以船為家,貧困、漂泊,被人歧視地叫作“曲蹄仔”……

1991年3月7日,習近平登上了閩江邊的一條“連家船”。彎腰鉆進低矮的船艙,他走近灶臺掀開鍋蓋,里面只有一點蘿卜干。習近平良久不語。

這條“連家船”是鄭和金與妻子連水花的家。

“我16歲上船,結婚也在船上。岸上沒有房子,我們夫妻倆和三個兒子擠在船上,前艙裝貨,后艙睡覺。孩子放學回來,常常找不到船在哪里。”二十多年前“連家船”上的生活,在70歲的鄭和金記憶里依舊清晰。

“我們能有自己的房子住嗎?”拉著市委書記習近平的手,連水花只忐忑地提了這一個問題。

“你們放心,房子一定會有的!”習近平有力的回答,至今深深印刻在鄭和金夫婦的心里。

登岸之后,習近平立即召開現場辦公會,要求有關部門以強烈的責任心和緊迫感“馬上就辦”,迅速拿出實實在在的措施解決問題。

十個月后,包括鄭和金夫婦在內的104戶船民家庭結束了“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生活,搬進了臺江區紅星新村的新居。

今天,每當鄭和金在電視上看到習近平的畫面,依然覺得很親切:“沒有習書記,就沒有我們的家啊。”

“民有所呼,我有所聞;民有所呼,我有所為。”

“要堅持‘馬上就辦’的作風,切實為群眾為基層解決生產和生活上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天凈沙 · 甘霖

藤山滴水人家,

長夜倦燈苦捱,

書記察情令下,

流水音佳,

愛民人在今夏。

這首詞,是1992年一名群眾寫給習近平的。

那年7月,酷暑時節的倉山區下渡藤山弄,一百多戶居民因為供水管徑太小,水壓上不去,飽受斷水之苦。他們給習近平寫了一封信,反映用水難題。習近平見信立即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迅速了解情況,馬上解決問題。

很快,現場勘察的隊伍到了,供水管線的改造方案定了。接著,工程隊破土動工,在連日高溫下加緊作業,8月7日為居民們接上了自來水。

全市的工作千頭萬緒,百來戶居民的用水問題也許算不上大問題。但在習近平眼里,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他要求身邊的干部牢記:“百姓的事,要時時放心不下。”

主政福州期間,像這樣反映問題、尋求幫助的群眾來信,習近平接到過很多。有的來自遠方的山西霍州,反映福州非法長途車售票點欺騙旅客的問題;有的來自外來務工人員,反映子女上學難的問題;有的來自貧苦的山區鄉村,要求政府架橋修路,他知道后都指示有關部門和地方盡快努力幫助解決。

地處山區的永泰縣,是習近平掛鉤聯系的扶貧開發重點縣。當時因為缺少道路,偏遠山區的農民有“三怕”:怕豬壯,壯了抬不出去;怕樹高,高了運不出去;怕孩子大,大了娶不到媳婦。

葛嶺鎮溪洋村,正是這樣的情況。水流湍急的大樟溪從村子與省道間橫穿而過,無橋無路,村民要想把李果、青梅等特產運出去,非常困難。

當時的村支書陳院院為了給村民修座橋,四處奔走,但因資金緊張,一直沒有結果。

“那時村里人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橋修起來。后來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寫信給習書記,沒想到他很快批給有關部門,幫我們實現了這個心愿。”今年已80高齡的陳院院談起這件事時,仍充滿感激。

這座寬五米、長二百多米的石橋,在當地村民的心中不僅是聯系外界的致富橋,更是黨和群眾的連心橋。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為民之舉,多多益善。

要讓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就要到困難多的地方“雪中送炭”,滿腔熱情、真心實意、千方百計地幫助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上的難題。

15年前,福州臺江區正義路27號,一個大雜院,五戶大家庭,滿滿當當擠著27口人。56歲的劉依釵一家四口住在其中一間僅17平方米的木板房里。這里就是福州當時有名的棚戶區——蒼霞社區。

木板房夏天熱得像桑拿房,必須不斷往墻上潑水來降溫;冬天又四處透風,要一層一層地糊報紙御寒。以前福州像蒼霞社區這樣的棚戶區很多,所以也有個很形象的說法,叫“紙的福州城”。

為不斷改善福州人民的住房條件,習近平在市委書記任上大力實施“安居工程”“廣廈工程”“造福工程”。到省里工作后,習近平依然念念不忘福州舊城改造工作。

2000年盛夏的一天,已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事前沒打招呼,來到了即將動遷的蒼霞社區。“那是7月2日的中午,天氣特別熱,近40度的高溫。我們沒想到省長會來,連把傘都沒來得及準備,只匆匆地給他找了頂草帽。”當時的情景,時任蒼霞街道黨工委書記陳永輝至今記憶猶新。

炎炎烈日下,習近平徑直走進了正義路27號。狹小悶熱的木板房里,他詳細地詢問住戶們的基本情況和對拆遷補償的意見。不一會兒,所有人都是大汗淋漓。

出來之后,習近平問身邊的領導干部:大家知道為什么要選在最熱的天、正午的時候來棚戶區調研嗎?就是想讓大家親身體驗一下群眾的疾苦,加快棚戶區改造的步伐。

一周后,動遷工作全面鋪開。8月底,蒼霞社區共3441戶,涉及近萬人的動遷工作全部完成。

五個月后,在原址上建成了第一批四幢回遷房。2001年5月1日,回遷安置的所有樓房就全部竣工。

“感謝習書記,感謝黨和政府,沒有共產黨,我就住不上這么好的房子,過不上這么好的日子。”坐在自家窗明幾凈的單元房里,今年已經71歲的劉依釵用最樸實的語言表達著內心的感受。

“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

讓人民滿意,這是“馬上就辦”最高的價值取向。一直以來,習近平始終以這樣的理念要求自己、教育干部——

“共產黨員要自覺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是黨性的核心和最高準則,只有為民辦事才能贏得人民的擁護。”

辦就辦成 滴水穿石

我們需要的是立足于實際的具備長遠目標的胸懷,而不是漫無目的、實用主義的“近視眼”;我們需要的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燒三把火的短期心理;我們需要的是韌勁,而不需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散漫意識。

“三山一水”福州城,那穿城而過的水,就是福建的母親河——閩江。它蜿蜒而行,在福州西郊一分為二,至羅星塔復合為一,折向東北出瑯歧島,而后流注而去,直入東海。

二十多年前的一天,閩江之上,一艘不起眼的小客輪破浪前行。“習書記的個子高,幾乎要碰到艙頂。大家把幾張桌子拼在一起,鋪開地圖和資料,迎著江風,暢所欲言,勾勒沿岸的今天和未來。”回憶起那段滿懷激情干事創業的歲月,當年陪同習近平調研福州發展規劃的市委辦副主任趙汝棋說。

1992年的春天,鄧小平南方談話掀起了改革開放的新浪潮。福州蓄勢待發,如何搶抓發展機遇?

馬上就辦,辦要辦成。

習近平認識到,講效率的同時更要講科學,惠眼下的同時更要利長遠。“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一個地方的建設,如果沒有長遠規劃,往往會導致嚴重的失誤,甚至留下永久的遺憾。”

良弓在手,貴在速發。但“馬上就辦”絕不等于盲目蠻干。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制定著眼長遠的發展規劃,是習近平長期形成的科學工作方法。

1992年5月,習近平親自牽頭,開展福州市發展戰略研究,編制《福州市20年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設想》。

“調查研究是工作有新思路的源泉,是提高決策水平的有效途徑,是領導機關的基礎性工作和領導干部的基本功。”

習近平帶領廣大干部“拜實踐為師,拜群眾為師”,用了半年時間廣泛開展調研和論證。

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據不完全統計,1627名干部圍繞581個課題進行調查研究,完成了367篇調研報告。

北上南下,求取真經。調研組分頭赴廣東、海南、上海、山東、江蘇、北京等地考察,學習先進城市的發展經驗。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市直有關部門及縣(市)區領導、市大中型企業負責人以及基層同志也被召集起來,先后開了數十場不同類型的征求意見會,為經濟社會發展出謀劃策。

依靠群眾,同心協力。通過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廣大群眾也被發動起來,三萬多市民參與了問卷調查。福州晚報社的老記者陳長鉗回憶,“短短半個月的時間,收到了近三萬份問卷,占我們晚報發行量的將近一半。”不少市民為提出好建議,利用休息時間自發開展調查研究。一對離休老夫婦,連續數天乘車在市里調查,就城市交通、商業網點分布等問題提出十多條建議。還有市民騎自行車在城里轉了三天,提出了加強道路網絡建設的16條建議。

“萬人答卷,千人調研,百人論證”,在習近平的帶領下,經過不斷修改、反復論證,拿出了比較完整的戰略構想。

幾經商榷,十易其稿,每一稿,習近平都認真審閱,一同參與修改。

1992年11月,《福州市20年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設想》在市委六屆六次全體(擴大)會議上審議通過,為福州的未來描繪了清晰的發展藍圖。干部群眾將其稱為“3820”工程。

——用3年時間即到1995年,使經濟上一個大臺階,主要指標在1990年基礎上再翻一番;

——力爭用8年時間即到2000年,使全市城鄉各項人均水平等主要指標達到國內先進城市的發展水平;

——用20年時間即到2010年左右,達到或接近亞洲中等發達國家或地區當時的平均發展水平。

立足“3820”戰略構想,從1992年到1995年,習近平又接連提出建設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建設“海上福州”、全面發展海洋經濟以及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等戰略構想。

這一系列發展規劃提出后,有的同志不理解,有的同志有顧慮:“陸地上還沒發展好就發展海上,行嗎?”“國際化城市會不會離得太遠了?”“為官一任,想20年那么遠干什么?”……

水滴才能石穿,功成不必在我。“要用實實在在的努力去為每一步前進開辟道路,為后人多做鋪墊的工作,讓福州人民對我們這個班子留下一個考慮問題實在、辦事實在的印象。”習近平這樣要求干部,也這樣帶著干部群眾苦干實干,咬定青山不放松,不達目的不罷休。

2012年10月,“3820”工程提出和實施20年之際,在福建經貿會展中心舉辦了為期十天的展覽,市民紛紛來參觀,共同回顧福州20年的發展道路。

從“紙褙”的舊城區到現在的高樓林立,觀展的市民對福州城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感慨萬千。而作為“3820”工程的參與起草者,后來任市委政研室主任的趙汝棋說:“我們對照數據就能發現,當年制訂的戰略目標不但如期實現,而且與實際發展基本吻合。這說明‘3820’戰略構想是科學可行、富有前瞻性的。”

撫今追昔,“3820”工程每一項、每一階段目標的達成,靠的不僅是科學的規劃與設計,更是滴水穿石、壘土成臺的韌勁。

“有的問題當然不可能一下子解決,但只要我們一件事、一件事地去落實了,就會日有所進,月有所長,久久為功,不斷取得成效。”

正是靠著這份深入細致、堅韌不拔,在當時福州基礎設施、產業配套等都比較落后的情況下,冠捷電子、中華映管、東南汽車等一批重大項目在習近平的支持和幫助下落地生根;新大陸科技集團等多家面向未來的科技創新型企業也在習近平的關心和鼓勵下蓬勃發展。這些至今仍是福州引以為豪的領軍企業。

回憶當時的情景,新大陸科技集團總裁王晶說:“1994年1月,因為體制機制的不順,我和創業伙伴胡鋼一起,離開了第一次創業的企業,懷揣僅有的150萬元資金,踏上二次創業的征程。當時,我們非常苦惱,特別希望聽聽習書記的建議。”于是,王晶撥通了市委工作人員的電話,希望能在方便的時候找習近平作個匯報。“當天下午,習書記就讓工作人員回了電話,約我們晚上去談一談。”

“到現在我都記得那次談話,他說科技創新之路,不可能一帆風順,但不管碰到什么困難,一定要堅持走下去。如果有難題,隨時會全力支持。”王晶說。

如今,新大陸憑借其國際領先、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站上了行業創新發展的制高點。

“馬上就辦”強調的是速度、是效率,更是堅持、是韌勁——

“只要是認準的正確的事情,不管多么艱難,習近平都會非常執著、非常努力去做到做好。”無論是長期共事的同事,還是基層一線的干部,對此都印象深刻。

“我推崇滴水穿石的景觀,實在是推崇一種前仆后繼,甘于為總體成功犧牲的完美人格;推崇一種真有勇氣,胸懷目標,扎扎實實,持之以恒的辯證法精神。”習近平說。

迎難而上 敢于擔當

沒有一股“闖”勁、“鉆”勁、“拼”勁,沒有迎難而上的勇氣,是不可能抓好落實的。

“要強化改革責任擔當,看準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氣來,堅定不移干。”

2014年1月22日,北京。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第一次會議,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字一句,鏗鏘有力,振聾發聵。

這是敢啃硬骨頭的勇氣,敢涉險灘的底氣,敢打破藩籬的豪氣。

二十多年前,習近平同樣是以這種魄力與擔當,推動著福州改革發展方方面面的工作。

建城逾2200年的福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上世紀80年代起,城市開發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的沖突,時有發生。

歷經百年滄桑的林覺民故居,就這么被“推”上了消逝的“懸崖邊”。

1989年下半年,經有關部門批準,福州市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準備拆除市文保單位林覺民故居的部分建筑,建設商品房。故居前的文物保護碑上,被寫上了臉盆大的“拆”字。

1990年12月,一位市政協委員給市委書記習近平寫信,并在《福建日報》上發表文章,痛陳“如此不顧社會效益,不免使人失望”。

“習書記看到來信后,立即讓我們核實情況,同時要求有關部門暫緩拆遷。”時任市文管會常務副主任、市博物館館長黃啟權回憶道。

3月10日下午,習近平親自主持,在林覺民故居召開文物工作現場辦公會。當黃啟權確認“這里就是林覺民故居大廳”后,習近平斬釘截鐵:“好,我們就決定把它保護下來,進行修繕。”

“那時有不少人認為,文物保護是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絆腳石’。”時任市文管會辦公室主任鄭國珍說,“但習書記頂住了壓力,敢于向只顧眼前經濟利益的觀點說不,并提出保護人文環境與發展經濟是領導者同等重要的責任。習書記認為,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文物,保護好名城,就是保存了城市的歷史和文脈,就是延續了城市文化的‘魂’與‘根’。”

林覺民故居終于從“懸崖邊”被拽了回來。1991年5月31日,故居修繕工程動工。11月9日,辛亥革命福州光復80周年之際,故居修繕完成,并辟為福州市辛亥革命紀念館對外開放。

穿行榕城,習近平的堅持,同樣惠及了林則徐系列遺跡、鄧拓故居、琉球館等歷史古跡。正因此,二十多年間,大步邁向現代化都市的福州,高樓大廈和粉墻黛瓦,完美演繹出一曲“古今二重奏”。

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習近平看重一個“敢”字。“‘敢’就是勇挑重擔,敢于迎難而上;大膽開拓,敢為天下先。”當遇到各種各樣困難的時候,“不能老強調條件太差、優惠太少、歷史包袱太重、人事關系太復雜,等等”。

上世紀90年代初,外資企業爭相涌入,民營企業蓬勃興起。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國有企業卻因自身體制機制弊端,步履維艱。

時不我待。國企改革成功與否,事關經濟體制改革能否取得突破。

但選擇首批股份制改革試點企業,卻接連碰了釘子。

“市里最早篩選出一批備選企業,但誰都不敢試,不愿試。”時任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總公司總經理陳維輝說,“壓力首先來自政治上‘姓社姓資’的激烈爭論。全民所有制的企業還能搞股份制?國有資產會不會流失?既沒有健全的法律法規,又沒有先例可參照,該怎么辦?”

1991年夏天,問題報到市委市政府后,習近平親自拍板決定,由開發區建總來“試水”。

改革勢所必然,阻力必須克服。但如何既果敢堅決,又慎重細致?陳維輝回憶,1992年初,習近平請來時任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陳明森等專家,詳細請教股份制改革的有關問題。

1992年2月,習近平在市經濟研究中心遞交的《關于加快開發區建總股份制試點工作的建議》上作出批示,“抓緊落實,盡快促成”。

此后,開發區建總的改制上市工作步入了快車道。期間雖亦經歷波折,但1996年11月21日,企業順利在深交所正式上市,掛牌交易。自上市當年至2014年底,累計上繳稅收超20億元。

2000年,習近平親自兼任福建省國資委首任主任,以更大力度推進全省國企改革。福建國企的市場化改革步伐,邁得更快更大。

現實工作中,并非一切具體問題都有現成答案。習近平要求干部,“要少一分‘等、靠、要’思想,多一分‘闖、冒、試’勁頭”。

當時,福州市下轄的縣級市福清缺水,約有20萬畝田被群眾稱作“望天田”。時任福清市委書記練知軒,計劃從相鄰的閩侯縣烏龍江邊開鑿21公里引水隧道,讓“望天田”不再“喊渴”。但在施工過程中,被途經村村民認為是“壞了風水”。村民們堵了福廈路。

“修引水隧道,我事先沒跟他匯報,自己做主就干了。但習書記接報后,并沒批評我們福清的干部,而是叫了閩侯四套班子,前往勸導疏解群眾。”練知軒回憶道,“習書記不怕干實事引發矛盾,就怕干部不干實事。”

“我們必須破除‘不犯錯誤便是好同志’的舊觀念,樹立‘無功即過’的觀念,建立一種激勵人們敢闖敢干的機制。”習近平說。

“跟著習書記干有一種天然的安全感”,當時福州的干部們有這樣一種堅強的信念:黨員干部做事,只要是一心為公,為老百姓辦實事,不謀私利,就沒有任何后顧之憂。

“馬上就辦”需要進取的意識,更需要擔當的勇氣——

習近平講,“要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高尚情懷和政治本色,正確看待個人的進退得失,正確對待金錢名利。唯有這樣,才能做到‘心底無私天地寬’,‘豈因禍福避趨之’”。

長效常態 弘揚傳承

抓好落實,具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優良的作風很重要,建立科學管用的制度和機制同樣很重要。要制定強有力的組織措施、考核措施、激勵措施,健全抓落實的工作機制。

福州福馬公路馬尾隧道西入口,青山如黛。漫山的相思樹下,紅色大字組成的巨型標語牌格外醒目——“馬尾的事 特事特辦 馬上就辦”。

短短12字,其生命力卻歷20年而不息。如同馬尾的一張名片,每一個福州人都會向初到此處的客人,介紹其背后的故事。

20年前,“一中午擬定一份文”的故事就發生在馬尾。

一天,習近平帶領福州市有關負責人到馬尾,參加省委省政府召開的福州開發區現場辦公會。為呼應上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支持開發區進一步加快發展的意見,習近平和福州市的同志們中午沒有休息,立即研究擬定了市里貫徹落實的12條措施。超高效率,令人驚訝。

20年前,“兩天辦好辦廠手續”的故事也在馬尾流傳。

僅用兩天時間,開發區工作人員就為韓國客商辦好了開辦金剛石加工企業的全部手續。

從那時起,“首問責任制”“限時辦結制”“全程代辦制”等諸多著眼于“馬上就辦”的辦事機制,不斷推出,堅持至今。

“在‘硬環境’不可能短時間內改變的前提下,習書記下決心要提升‘軟環境’來彌補‘硬環境’,可以說確實抓準了福州加大引資力度的要害。”曾任市委政研室主任的陳允樹說。

馬上就辦,“不要滿足于已經形成的辦法,要不斷創造新經驗、探索新路子”。要使它形成風氣、形成習慣,就必須不斷創新辦事方法,探索制度化、常態化的運行機制。

事實上,就在習近平提出“馬上就辦”的同時,圍繞“馬上就辦”的辦事方式創新、監督機制完善、常態制度建設也在不斷推進。

1990年,在習近平的倡導下,在福州實行了投資項目審批的“一棟樓辦公”。全部手續,不用出樓即可辦成,投資項目審批真正做到了“馬上就辦”。

習近平還倡導了市委每周工作安排,讓市委工作走上了有計劃、有目標、有落實、有反饋的規范軌道。計劃好的事是否“馬上就辦”一目了然。

1991年1月,《中共福州市委、市人民政府關于1991年繼續為城鄉人民興辦實事的決定》出臺以后,很多干部明顯感受到了與以往不同的氛圍。

原來是《決定》一發了之,可現在緊接著又出臺了任務分解責任制方案,將各項任務分解落實到牽頭部門、具體單位,甚至細化到了人頭,而且每季度還要對進展情況進行一次檢查。

“有任務無責任、出工不出力”的現象不能再繼續了,干部們的肩上多了沉甸甸的壓力。

這些創新與探索,至今仍在發揮作用,并在實踐中不斷走向完善,迸發出新的生命力。

2011年12月落成的福州市行政服務中心的外墻上,“馬上就辦”四個大字格外醒目。

在衍生于“一棟樓辦公”的行政服務中心里,全市已有49個審批部門和單位的367個審批和服務事項入駐,市招標辦等五個與公共資源交易相關單位整建制入駐,市直部門90%的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實現集中辦理……

一個全省行政審批項目最少、審批環節最少、審批時限最短、審批材料最簡、審批流程最優的“政務超市”,賦予了“馬上就辦”新的時代價值。

二十多年的實踐和堅守,“馬上就辦”已經深深扎根于榕城大地,深深融入干部們的思想心靈,固化為服務群眾的運作機制,愈來愈顯現出巨大的生機和活力。

擔任福建省省長后,習近平將“馬上就辦”由一市帶至全省,成立福建省機關效能建設領導小組,親任組長,并下設效能辦,主抓機關效能建設,將“馬上就辦”進一步拓展為改進工作作風,增強服務意識,加強廉政監督,提高工作效率和社會效益的綜合性、長期性工作。

在習近平指導下,福建省相繼制定了《機關效能建設工作考評辦法(試行)》和《機關工作人員效能告誡暫行辦法》,讓“馬上就辦”走向常態化、制度化。

此后,福建省又持續創新機關效能建設,于2014年1月正式實施《福建省機關效能建設工作條例》,把多年來探索機關效能建設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制度進一步上升到地方性法規層面。這是全國首部機關效能建設地方性法規,突出把“馬上就辦”作為推進各級各部門轉變職能、改變作風的有效手段,為機關效能建設提供了可靠的法治保障。

如今,福建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大力弘揚、深入踐行“馬上就辦”精神,“馬上就辦”已成為各級機關轉變作風、為民辦事、推動落實的重要遵循,在黨員干部中深入人心,成為自覺行動。

回顧“馬上就辦”提出以來的發展歷程,對今天的黨員干部仍然具有巨大的啟示意義。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不沉下心來抓落實,再好的目標,再好的藍圖,也只是鏡中花、水中月。我們全部的成就,都是干出來的。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制定出一個好文件,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關鍵還在于落實文件,確保中央政令暢通,決策落地生根。

——干工作,就要發揚釘釘子的精神,一錘一錘接著敲,直到把釘子釘實釘牢。

——抓作風要有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善始善終,善做善成。再大的頑癥,只要講認真、動真格就能破解。

——一張好的藍圖,只要是科學的、切合實際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就要一茬一茬接著干,真正做到一張好的藍圖一干到底,切實干出成效來。

——實干才能夢想成真。我們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真抓實干、埋頭苦干的良好風尚。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

藍圖已經繪就,號角已經吹響。擔負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把握難得的發展機遇,必須始終堅持和弘揚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的精神狀態和優良作風。這是時代的呼喚,人民的期盼。對“馬上就辦”精神的傳承與弘揚,無疑將釋放出強大的正能量。

歷史是通往未來的鑰匙。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也必將如星星之火,點燃崇尚實干、狠抓落實的燎原之勢,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征程中繼續閃爍耀眼的光芒。

打印本頁 | 關閉窗口
[上一篇]:加大紀律審查力度、遏制腐敗蔓延勢頭之一
[下一篇]:全面從嚴治黨要把紀律挺在前面